4/22/2007

《BABEL》--相见恨晚


“BABEL”:名词。圣经中由人类合力建筑直达天堂的高塔。上帝因此震怒,让参与其事的人口操不同语言,导致工程计划中断及世人间的误解与疏离。

很早就想看《BABEL》了,因为看到北太西对其评价颇高,所以很有兴趣。本来想去影院看,所以迟迟没有先一睹为快,可惜被连嫖了3次,无奈之下还是看碟了。感觉确实如北太西所言,是部好片子。我感觉要比《无间行者》好,可能是因为有了原版《无间道》的先入为主吧,虽然风格不同,马田功力也不是盖的,但总觉得没能对原版有什么超越,把最佳影片给《无间行者》,可能更多的是想给老马补偿吧,毕竟奥斯卡欠他的。

言归正传,来谈谈《BABEL》。光从标题来解读,应该是沟通的主题,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沟通的阻碍,而影片中确实有很多篇幅在描写这种障碍。不过诚如本片导演所言,“BABEL开启了一扇讨论之门”。 他并没有拘泥于这个大主题,“BABEL”起到的是一把钥匙的作用,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政治、宗教、文化的矛盾,这些都是在房间外的大标签式的符号。作者的视野则通过这把钥匙进入了一个个房间(群体,文化),扩大到了同一组群中个体的矛盾,在后面我将详细阐述。

整部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四条线索,分别是:摩洛哥的小兄弟俩;来摩洛哥旅游的美国夫妻;墨西哥保姆与两个孩子;以及日本的女孩。而这四条线索各自独立,但相互之间却又有着联系,摩洛哥兄弟俩的猎枪来自于日本女孩父亲的馈赠,他们用枪则击中了美国夫妇中的妻子,而墨西哥保姆所带的孩子正是这对美国夫妇的。

19791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即所谓的“蝴蝶效应”。这是混沌学中的现象之一。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在影片中,所有事件的元凶就是一把多年前由那个日本人作为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摩洛哥人的猎枪,这把猎枪就像那只巴西蝴蝶一样,引起了一场巨大的“蝴蝶效应”,影响到了世界各地众多的人。作者意图通过故事表面的所呈现的联系与巧合,多条线索的最终聚合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吸引观众,也在无形之中论证了混沌理论的观点。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四条线索:

摩洛哥的兄弟俩

据导演说,在摩洛哥的大多数角色都用了非职业演员,这兄弟俩就是其中之一。启用非职业演员,本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信条之一,不过很快就被弃用了,毕竟非职业的演员在塑造角色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这里导演非常成功地利用了些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当地人,自然而不娇柔的本色演出,加上高度纪实的环境构造,使得影片呈现出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

在这个故事中,兄弟俩的父亲从他人处买下了那把猎枪,让他们放牧时射击胡狼,而两兄弟在放牧过程中为了证明猎枪的射程而射击了山下驶过的旅游巴士,导致了美国夫妇中的妻子受伤,之后他们隐瞒事实,但最后还是被查了出来,他们与父亲在逃跑过程中与警察遭遇,并发生枪战,哥哥被击伤后,弟弟将枪砸烂并向警方投降以求救其哥哥,故事结束。

弟弟在其中是个很不稳定的因素,正是其的射击导致了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因此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整个故事可以看成是他实现自我超脱与升华的过程,一个从从毛毛虫到蝴蝶的进化过程。在故事的开头就有一些镜头,比如偷看姐姐洗澡,还有自慰,这些镜头都旨在表现其缺乏规则与秩序的制约,完全遵循了所谓的“快乐原则”,仍处于“本我”阶段,为欲望所主宰。在父亲交给他们枪后,他又在与哥哥的比较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认可,因为他枪法比哥哥准;在放牧的过程中,这种价值再一次被强调,于是在不断的自我膨胀之后,他为了最终证明自己,表现自己,而向巴士开了枪。

在最后的枪战中,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达到了极点,面对下面成群的持枪的警察,他竟然还拿起枪试图与警察对峙枪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直到哥哥身中两枪,昏迷后,在这个巨大的刺激之下,终于从无意识的状态下超越了本我,开始注意到其他个体的价值,并且约束了自己的强大欲望。于是,他把手里的枪砸烂,向警察投降,并请求帮助其哥哥。他成为了“超人”,来自于道德、亲情的巨大自制力终于压制了本我,他完成了自我超越与救赎。

美国夫妇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狠狠地讽刺了美国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

妻子被突如其来的子弹击中并受伤后,大家随即将其送往最近的一个小村子,然而当地条件及其恶劣,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救助,于是丈夫不得以,联系了美国大使馆,以期其想办法进行救助。美国政府对于这事件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怀疑其是恐怖组织袭击,并且公开宣扬,导致摩洛哥政府对其不满,不允许其飞机进入领空,于是救助无法顺利进行。丈夫在飞机无法及时到达的等待过程中,显得极为焦虑,对周围的人大叫大嚷,粗口大骂,不允许巴士,以及其他的一些欧洲乘客离开,甚至威胁他们离开就将他们杀死。

一个美国公民个体上的蛮横无理的霸道行为,从一个侧面也影射了整个美国的意识形态,一种高高在上的霸权主义。国家通过其教育、文化、法律、政治等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国民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影响,最终将其同化。于是我们就能从布拉德·彼特的这个角色中窥视到整个美国的普遍意识形态,绝对的霸权主义。

导演作为一个墨西哥导演而非美国导演,冷眼旁观,自然能从很清醒的角度观察,描画,这较好莱坞的美国导演们就显得更客观,更公正,没有刻意的去美化美国以博得好感,这也是其更优秀的特点。

墨西哥保姆

墨西哥保姆的故事是普遍的,真实的故事,据导演说,在拍摄影片的前几天,他遇到了一个墨西哥的非法保姆,在美国工作了25年,最后被驱逐出境了。于是他把这件事放到了影片中。作为一个墨西哥人,导演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关注一下自己的同胞的生存状况了。

从道义上讲,这个墨西哥的保姆,在美国住了25年,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工作,虽然是非法工作,她从小看着那两个孩子长大,一直照顾着他们,甚至已经把它们当成亲生的孩子一样看待,她似乎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为一份子,它应当成为美国公民。然而,她仍然是弱势群体,在法律面前,她仍然得不到半点同情,警察要驱逐她出境,当她说要找律师时,警察对他说“我敢保证,上法庭的话,你肯定会比现在更惨”。美国是法律最完善的国家了,法律的高度完善则意味着完全的公正客观,没有半点人情味。

日本女孩

日本女孩的障碍来自她本身生理的缺陷,她没有听觉,也没有说话能力,她与外界的任何沟通都存在着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种性的隐喻,冲动,男生的变态眼神,举止,水池前的嬉戏,湿漉漉的头发,等等,构成了这样一种气氛。那个女孩也是不断的对身边的男人做出性暗示,不穿内裤让男生看到,挑逗牙科医生,甚至到最后,在警官面前展示其裸体,她似乎是在寻找,渴望。

这种寻求,应是来源于其本身的缺失,她的残缺并不止限于生理上的(聋哑),在心理上,她也有某种缺失。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缺乏所谓的“菲勒斯”(阳物)。这只是一个“漂浮的能指”,即没有确切所指的能指,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男性生殖器,它有很多深层含义,更多的应当是一种父权的缺失,“埃勒克特拉”情结的作祟。日本本来就是一个父权至上的社会,男性有着绝对的权威,对女性而言,绝对的服从与依赖是其基本要求。这个女孩的母亲已经死亡了,作为恋父恨母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已经有一半达到了目的,然而另一半却受到了阻碍,因为父亲不重视她,她得不到“父爱”,这种缺失使她陷入困惑,陷入寻找之中,寻找那个无形的“菲勒斯”。在舞厅的那段,不停闪烁得让人头晕的灯光就向我们暗示了她那复杂而迷乱的内心,接着她往外走,音乐时而响起,时而消失,我们不断地从现实界到她内心,从内心到现实界;无声时我们应当进入了她的内心,从视角上应当看到的是她的主观镜头,但导演却然把她也框到画面中,让我们从背后看到她,现实与虚幻无理性结合,更增添了一种迷乱感。

当最后父亲来到她身边,握着父亲的手时,她显得十分幸福,缺失得到了补偿。

其他

还有一个最让我注意的就是四条线索之间的切换,非常随意的切换,当中没有任何技术性的修饰,如淡出,淡入什么的。在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中,同样是四个故事,导演在故事的切换中间插入了一个母亲摇摇篮的画面,不厌其烦地出现,以与其影片表达的主题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主题。而在《BABEL》里,一切都被省去了,往往前一秒还在这个故事中,下一秒就被随手切到另一个故事中了,当中没有任何停顿,间隔,或修饰。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好处。第一,增加了一种随意性,本来这影片中的四个故事都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由于一些微妙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了联系,这当中系着他们的线很微弱,却又是存在着,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和人之间也许都存在着这样一条线,也许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在不知不觉地对其他人产生着影响和联系,这种普遍性和随意性由于导演随意的切换而被凸现出来了。

第二,两个场景之间的突兀的切换,让我们无法融入角色,达到了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效果”。我们在看影片时往往容易对其中的一个角色产生认同感,并且完全融入他,跟着他走,完全按照导演的思想进行下去,却没有办法清醒地思考,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手段来打断它,让我们时时处于清醒的状态,以观众的身份来观看影片,达到思考的目的,以体现影片的思想作用。这样突兀的切换,正好达到了这种间离的效果,让我们始终能够清醒地来思考导演的意图,导演所要阐述的思想。于是,他的艺术价值就要比单纯的类型片,娱乐片高出许多。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有思想的,值得一看的影片,他并不是那种让你看过就忘的,而是能够深深回味的影片。虽然它没有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其水准显然已经达到了那个高度。

4/20/2007

告诉你OZZY唱的MR.CROWLEY为何许人(转载)


  亚历斯特.克劳力(Aleister Crowley 1875 - 1947)是一位极负盛名,将魔法理论付诸实践的仪式魔法师,在1920年代被认为是世上最邪恶的男人,克劳利宣称希特勒从他身上盗走卍字的秘密。

 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撒旦教领袖,很可能是Crowley,虽然他自己及研究他的人均否认他是个拜撒旦的人,但其言行实在具有很浓烈的拜撒旦之特征。

 Crowley自小长於强烈宗教气氛的家庭中,引起他强烈的反叛,他母亲相信他是启示录预言之兽666的化身。他虽不务正业,却处处显出过人的才气。自小 喜爱旅行、爬山、阅读、写诗,和与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可说每一方面均有过人的成就。在剑桥的三一学院读书期间,更专心研究秘术。

 Crowley虽然反抗传统的属灵教训而倾向神秘的世界,但真正启动他朝向阴灵界探索的,却是在一八九八年之复活节,当他廿二岁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圣所上 之密云》(Carl von Eckartshausen, The Cloud upon the Sanctuary),此书暗示在属灵界是有一群看不见的弟兄在引导着人类的进化,Crowley深受此群弟兄及其能力吸引,发誓要策身其中,且要做他们 的领袖。他对属灵界秘术的渴求愈来愈深,终在同年的十一月十八日,加入了伦敦的玄秘团体“金色黎明会”(Golden Dawn)。可惜他加入不久,“金色的黎明”就解体了。Crowley归咎于其领袖未能与导引人类进化之主宰接头,他便定意要取其地位而代之,这是他在 “金色的黎明”发展出“银星团”(Order of the Silver Star, 又称作 Argenteum Astrum)的原因。

  此期间,Crowley周游列国,采集不同地方的秘术与当地传统之怪异性风俗来与西方的秘术混合,如锡兰、印度和中国。在中国期间,他对《易经》深感兴 趣,亦把部分内容注入他的著作中。他最重要的一本书叫作《律书》,按他说是一个叫“埃华斯”(Aiwass)的秘界领袖在开罗向他传授的。这个口授笔录的 过程共历三小时,每日由中午十二时开始,准一时完结,共三日,时为一九○四年的四月。书共分三小章,内容是揭露出人类进入新纪元的新律则。

 《律书》要人遵行的,是一条简单的“秘界谕旨”(Law of the Thelema):“作你要作的乃是律法的总纲”。放任的一代(如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把它解作“想做就去做”,Crowley则解作“只作你必须去作的, 其他则保持原状”。有学者认为这是道家“无为”的思想。

 Crowley在《律书》中宣称,他就是启示录所言之兽,记号就是666,而那穿朱红色衣服的淫妇(启十七:5)亦已显现地上,那就是出现在 Crowley身边的女人,其中尤以希萨(Leah Hirsig)为然。Crowley特别为她建立了“作你要作的”修院,好与她共修性秘术,和服食“古怪的药物”。希萨受了酒、毒和性的剌激,常说能与埃 华斯接头,Crowley则把她得的异象记在他的《巫术日志》内。

 他发展了一套影响深远的魔法理论.基于金色黎明会的基本教义,他的理论包括东方玄学实践,各类与性相关的魔法,以及一个新的宗教"力与火".

 此时,Crowley已踏上通往幽冥界的不归路,他举行的巫术,以及吸毒和杂交的次数愈来愈频密。但同一时间,他亦愈发努力写作,除了许多本关於灵异界的 书外,例:The Vision and the Voice, The Book of Thoth),他亦写小说(The Moonchild),编期刊(The Equinox),和给世界各地的人写信。

 同时,他憎恨基督教的言行亦愈来愈明显,一九一六年,他举行一个为时极久的仪式,目的是替一只代表拿撒勒人耶稣的蟾蜍施洗,然后把它钉在十字架上。但此时 Crowley的言行己引起地方**的注意,一九二三年被意大利**驱逐出境,便辗转去到突尼西亚,然后到法国,他的门徒亦相继舍他而去。他又深受海洛英 毒瘾的折磨,孤独与疾病叫他离开法国,曾在德国逗留了一段时间,终于返回英国度其余下的十五年。

 他在晚年他号称用魔法召唤出一个没有形体的存在,他自己也不晓得那是个什么东西,在给朋友的信里说道要穷余生之力搞清那东西的本质并且把他公之于众。可惜的是还没搞出来就挂掉了……

 但Crowley的影响力在他死后才真正发挥出来,跟随他的人透过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涌现。

 Ozzy Osbourne那首超级经典——"Mr. Crowley",歌曲中地Mr. Crowley就是指地Aleister Crowley

 CELTIC FROST鼎鼎大名地专辑“To Mega Therion(致大兽神)”,专辑地名字就来自于Aleister Crowley地著作,而其贝司手Ain正是一位Crowley地狂热崇拜者

 COIL地两名成员 Peter Christorpherson 和Jogn Balance 曾加入过Aleister Crowley 成立地教派金色黎明会。

 Death In June地成员Douglas P.(这是Douglas Pearce喜欢用的名字)也同样着迷于Aleister Crowley的玄学
…………………………………………………………………………
以下附有Mr. Crowley的歌词
Mr.Crowley, what went on in your head
Mr.Crowley, did you talk with the dead
Your life style to me seemed so tragic
With the thrill of it all
You fooled all the people with magic
You waited on Satan's call

Mr.Charming, did you think you were pure
Mr.Alarming, in nocturnal rapport
Uncovering things that were sacred
Manifest on this earth
Conceived in the eye of a secret
And they scattered the afterbirth

Mr.Crowley, won't you ride my white horse
Mr.Crowley, it's symbolic of course
Approaching a time that is classic
I hear the maiden's call
Approaching a time that is drastic
Standing with their backs to the wall

Was it polemically sent
I wanna know what you meant
I wanna know
I wanna know what you meant

又开了,很好

  今天想打开看看,结果发现果然又能打开了,终于恢复了啊,可喜可贺,可惜我的翻译本没拿回来,想打连载,这个星期肯定又没了,也罢,恢复了就好了,以后慢慢来。
  不知道献血能不能被轮到呢,很想知道自己的血型啊,貌似自己很失败,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呢。。。一定要轮到我啊。。。。。

4/14/2007

神话、集权的消解

  刚刚看完了大友克洋的《アキラ》(阿基拉),真是很不错的片子。
  故事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新东京市”,一个花了30年在一对废墟上重建的城市。到处混乱不堪,暴走族横行,市民因对政府的新税收法不满,与之冲突不断,游行,示威,还有无政府主义者的一系列破坏行动。可以感受到大友克洋强烈的愤怒,呐喊。
  这里的政府象征着一种集权,一种绝对的统治,绝对的秩序,凌驾于一切,而作者则渴望打破这种秩序,从他对那些无政府主义者的同情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意图。在他的描画中,那些叛乱分子都是善良的,有人情味的,而最高执政委员会的那些头儿们则各个面目狰狞,被妖魔化了,甚至于开会到最后争执成了一场闹剧,对其极尽嘲讽,而其中只有那个大佐是真正为了大众着想的,从他与科学家的谈话中可以得知,他深深的爱着这座花了30年才重建的城市,虽然重建的热情已经消退,完工的喜悦已被淡忘。“剩下的只是一帮无用的废物,一群纵情声色的蠢才”,爱之深,才痛之切,他想要拯救这座城市。
  然而这样的角色却被那群当权者排斥,因为他们无法容忍他花费更多的经费在那“没有意义的研究”上,甚至于最后要解职他,逮捕他。而这个举动终于导致了大佐的反抗,最终他发起了政变,结束了那个腐朽的执政会,彻底颠覆了那个集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并没有让那些“叛乱分子”完成那样的使命,而是借由大佐之手的。到后来我们才看到,原来雇佣这些叛乱分子的人竟然就是执政会中的一员,而其实我们如果从全部影片的本文来看的话,不难看出其实这个大佐才是平民的代表,显然其身份掩盖了这一深层意指,而他也是最终的胜利者,或者说,受益者。对现任政府的不满促使着他去寻找一个最合适的人选来瓦解它,代替它,而这个人选必然要符合他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下意识地选择了属于他们平民阶层利益的大佐。
  这种对绝对统治与绝对秩序的抵制情节也可以从作者对神性的消解中得到解读。神在大家的意识中就是主宰一切,超越一切的力量,是绝对的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的非物质的概念。然而在本片中,它则被物化成了一种叫做“阿基拉”(アキラ在日语中有光明的意思,这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作者将其比喻为神)的东西,“阿基拉”也是一种绝对的力量,它存在于每个人的体内。这样,所有神的属性全部被消解了。而对于这种力量的发现则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最终触及到了所谓的“神的力量”,而这究竟好是不好,或者说,是否应该要深入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大佐(或者说他也就代表着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恐惧,却又抑制不住其好奇心,因此才勉强允许实验的继续,并且强调一出现问题立即停止。
  这种对于科学的恐惧,是很常见的,或者可以说是对于未知事物,自己无法主宰的力量的恐惧,这种恐惧与敬畏是人类的本能,从人类诞生之始就存在,于是才有了各种宗教,崇拜。科学可以对这些位置现象进行研究,解释,消除一些未知事物的神秘感,然而,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是没有止境的,越深入则越难自拔,片中的科学家时不时露出的那种贪婪的表情,完全验证了这种论断。那是一种求知欲的极致表现。日本人尤其容易陷入偏执狂的状态。当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日本举国上下一片疯狂,可能也表现了作者对这样的现象的一种潜在的担忧。
  最终得到“阿基拉”这种力量的竟然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孩,这时他面临了一个最大的选择,“すべてを超越した力は、時に鬼となり、神となる。”,这是ACE Zero里面的一句话,我很喜欢,超越一切之力,有时成为鬼,有时成为神,而这个选择权,是在一个普通的人手里,还是一个小孩,神已然变成了一个选项,它的绝对性,权威性已荡然无存。小孩对于自己获得的这样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显然没有能够很好的控制,陷入了自己不断膨胀的自我欲望之中,最终,“阿基拉”的本体将其带走,一起消失去了一个未知的地方,再也不存在,或者说,本来就不应该存在?
  世界需要被主宰,但不应被一小股精英,集权主宰,真正的主人,真正有选择权的是平民,是全人类,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在这部作品里,大友克洋以极为狂躁极端的表现手法发出了呐喊:“World is ours”!

4/07/2007

恢復元氣了

  如今要找個blog寫寫文章都不容易啊,上次被封掉了,好不容易又開了,現在又被封掉了,除了能上傳上傳文章,就是不能看了。。。。現在就是在盲寫,也罷,就當寫日記吧,自娛自樂了。
  星期四晚上的大合唱比賽也是個自娛自樂性質的。。。反正到最后是每班一個獎,與我們之前預測的一樣,于是乎我們班也得到了一個所謂的“最具潛力獎”,雖然得了個不知所謂的獎,不過大家還是老開心的,畢竟能聚在一起做件事著實不容易。
  于是,在比賽結束后,大家去吃飯了,沒點什么菜,酒倒是喝了不少。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尤卿同學,很爽氣的就和我們一起喝酒了,不像有些人推三推四的,特別是太君,之前說好了我喝多少他也喝多少的,真的去了又變卦,雖然最后還是喝了,總覺得老不爽氣的。我就是喜歡尤卿這樣的,有這樣一個朋友真的很不錯。
  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開始愿意喝酒了,也罷,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且大家都老開心的,很少能有機會班級這么多人聚聚的了,蠻開心的。
  可能是很多人都這么想的吧。。。于是乎有人提出來去唱歌通宵了。。。像我這種人,屬于什么都參加的類型,來者不拒型。于是,很自然地就去了,盡管其實我不喜歡唱歌。
  真沒想到的是,多年未通宵的我,還是威風不減當年,看著一個一個倒下去,我仍然精神十足,開始說要和我撐到天亮的小莉同學也沒撐住,最后僅存的就是我和陀桑兩人。其實蠻開心的,雖然我通宵無數,也從來沒有和班里人通宵唱歌過,也算是第一次了。
  沒想到這一撐就撐過頭了。。。早上回去后,直接洗了個冷水澡就出去上早讀了,結束后大多人都回去睡覺了,我卻跑到兩期去幫許羊拿雜志,接著是上日語課,通宵的人里面大概就我連個瞌睡也沒有,上完課馬不停蹄地趕去四期乘班車,車上倒是迷迷糊糊了一個小時,接著還把許羊送回家我才自己回去的。
  回去后更是沒閑著,也不知道在忙什么,我竟然就是沒睡,在熬到晚上10點時終于撐不住,于是倒頭昏睡過去。。。沒想到高中時的能力還在,能撐這么久,真是讓我有點驚訝。
  在下午2點多的時候,終于爬起來了,恢復元氣,開始新生活吧。。。
  還有,GFW的大爺們,快把我這Blog還給我吧,我又不發什么反動言論,不要一巴掌全打死啊!!